院校简介
中共铜仁市委党校前身为“贵州省铜仁专员公署革命干部学校”,始建于1949年11月,1952年6月正式更名为中共铜仁地委党校。1999年5月成立铜仁行政学院,与铜仁地委党校合署办公。2011年2月通过大专体制改革评估,同年12月更名为中共铜仁市委党校。
校(院)现有17个副处级内设机构,含党政办公室、监察室、组织人事处、行政处、财务处5个行政处室,教务处、学员工作管理处、图书信息与电教资源管理处、科研与校刊编辑处、市情研究中心、梵净山生态文明培训学院、基础理论教研部、党史党建教研部、经济管理教研部、法学教研部、公共管理教研部、现代科技教研部12个教研教辅处室。设有工会、社科联、妇联3个群团组织。现任实职校领导5人,在编教职工86人,其中有博士1人、研究生31人,教授1人、副教授14人、讲师23人,形成了一支适应要求、满足需要、具有特点、敢于担当的干部队伍。
近几年来,在省委党校精心指导和市委高度重视下,校(院)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党校办学治校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,深入贯彻落实《中国共产党党校(行政学院)工作条例》,坚持“办学立校、教研兴校、人才强校、基础建校、从严治校”发展思路,全体教职工埋头苦干、勇毅前行,不断开创校(院)“业务大发展、事业大进步、质量大提升”新局面,在全市干部培训、思想引领、理论建设、决策咨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培训方面,实行春秋两季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办学,每年举办主体班、专题班、研讨班、部门班、对外培训班、研究生班等班次40余期,培训干部5000人次左右。创新形成领导讲堂、专家讲堂、道德讲堂、基地讲堂、异地讲堂“五个讲堂”模式,在中央党校《工作通讯》和《贵州日报》宣传推广。同时施行“33111”管理模式,执行校(院)领导带班、组织员跟班、考勤通报、夜间查寝、请销假等制度,促进学员学风持续好转。同时,坚持省委党校研究生招生工作,教育培养939名在职研究生,为全市干部学历提升和队伍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教学方面,形成党的理论教育、党性教育、形势政策、地方发展、能力提升五大板块教学布局。其中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课程占总课时的70%以上,党性教育占20%以上。加大地方特色课程开发力度,在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中,开发了《周逸群烈士革命精神》《石阡甘溪战役和困牛山战斗》《黔东独立师与红军长征》《木黄会师与甘溪战役》等30余门党性教育课程运用到全市学习教育之中,与区县党校联动开展教育培训,10万余名党员干部接受了党性教育,两次都得到时任市委书记陈昌旭肯定性批示,《贵州日报》《铜仁日报》也作了宣传报道。以“党校+基地”模式,建立16个市县级实训基地、8个现场教学点。
科研方面,每年投入30余万元科研经费,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全市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对策研究,年均立项省市级和校级科研项目30项以上。3年来有近10项研究成果得到省市领导肯定性批示。每年发布10余项校级课题,带动区县党校开展科研。先后承办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研讨会”“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”暨铜仁创建“四安家园”研讨会等10余场全国性研讨会。我校与省社科院共同提炼出铜仁“四安家园”经验,在国务院《中国发展观察》和中组部《党建研究》上刊发。校刊《知行铜仁》在全省党校系统和周边省外党校中有较高知名度。
队伍建设方面,坚持引进和培养两手抓,先后引进硕士研究生26名、遴选业务骨干8名,每周开展政治学习,每年开展市外轮训,定期选派干部驻村,教职工的政治素养、业务水平、实践能力明显提升。强化师资队伍建设,选聘省市领导、专家30余名作为兼职教师,每年定期到校上课,极大充实了专兼职师资队伍。
服务大局方面,校(院)始终围绕市委中心工作,服务全市发展大局、2016年至今,承担着17个贫困村的定点帮扶任务,抽派20余名干部参加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,每年争取项目资金、赠送设备物资、发放慰问金等100余万元以上。同时着力开展智力帮扶,举办帮扶村干部培训班、开展理论政策宣传等,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、奋力推进乡村振兴贡献了重要力量。
创新工作方面,着力搭建教研合作平台,走出一条开放办学的新路子。抓住东西部战略协作机遇,与苏州和东莞合作办学,开展“两段式”异地培训;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合作,成立了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铜仁教学调研基地”;与贵州省社科院合作,成立了“贵州省社科院铜仁分院”和“梵净山生态文明研究院”;与贵州省社科联合作,成立了校(院)社科联组织,极大增强了办学活力和教研实力。